新闻中心 /news
阳明山人:认知的三层境界
阳明山人:认知的三层境界所谓“夭”就是短命,“寿”就是长寿,“不贰”即对天道没有二心,不怀疑天道。“夭寿不贰”就是终始相信天命天道的存在,不管自己是否活得长短,只依着天道去实实在在做人做事。按着天道规律,我们每个人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,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,在生命的厚度与宽度上做足功夫。
王阳明针对的提问,回答道:“一个人做学问的功夫,也许在一切声色功名利禄的嗜好上都能完全摆脱,但是仍然会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可能尚存于心中,这无可厚非,不过对于本心来讲,还是有些地方没有完全融会天道的意思。人的生死念头,本来就是从生命的根源处带来的,当然就不会轻易去除。如果人在这个上面能看得破、透得过,这颗本心才真正是完全做到了畅通无阻,这又上到更高一层尽性、知命的境界了。”
按王阳明的说法,一个人“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”是第一层境界,是做君子的基本要求,不要去管活得长短与否,注意个人的自我修养,努力把自己活好,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法,为人处事尽自己的能力去做,因为人应该知道自己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。所谓“向死而生”,从一个人出生,就意味着向着死的步伐在前进,所以不要有什么顾虑与担忧,好好活着就行。这层境界之所以叫“立命”,就是把心立在当下,与天命保持一致,顺势而为。《道德经》讲“反者,道之动”,也是同样的意思,天道、宇宙的运行规律,就是终始朝着它相反的方向在运动,我们讲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,做人要谦虚,不能太满,为什么?因为一旦满了就装不下了,就会溢出来,就会有损失,甚至得不偿失。
这一层境界到达上一层是什么呢?是“存心、养性、事天”的境界,是做贤人的基本要求,就是要保持人的那颗本心,培养人的善良本性,敬天爱人。孟子、王阳明等儒家圣贤非常重视涵养本心,在孟子看来,所谓人性本善,其实就是人心发端处,本来就是善的,但由于后天的私欲与世俗,导致人心慢慢偏离了方向,所以需要通过涵养的功夫,把这个丢失了的本心找回来。
王阳明曾经用“纯善”一词来表示至高无上的心,就是他讲“无善无恶”的本心,也是他在多首诗中谈到的“初心”k8凯发官方网站。我们今天讲的“初心”,当年王阳明是有两种解释的,第一个是自己远大的理想,比如他从小立志成圣,这是他的初心,这个理想与具体的某种职业无关,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;第二个解释就是本心,是心的本体,是与天地合二为一的、与天德天道保持一致的本心。王阳明说过,本心有照心与妄心之分,但二者也是合二为一:照心中包含了妄心,是因为添加了人心的意识活动;妄心也包含着照心,是因为人的良知一直都存在。良知如果被遮蔽了,那么本心就不能符合天理天道的运行,就失去方向了,所以需要“知善知恶、为善去恶”的功夫,让良知保持光明,让本心得到涵养,让人性的光辉闪耀出来。
涵养本心,还只是第二层境界,再上一层,就是“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”的境界,这是做圣人的境界,但尽本心、充分认知人的天性,进而认知和把握天地宇宙运行的总规律,即把握天道。这六个字实际上也是思维认知的最高境界,比如,无论是当下反反复复的疫情,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危机等等,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似乎越来越大,越来越不按照传统的规律在运转,我们似乎也无法预知未来的世界与未来的自己,怎么办?越是这样的环境与时刻,我们越需要扩充本心,对社会发展规律、对天道天理进行深刻的认知,找到并适应这个总规律,然后找准自己事业发展与人生定位的方向。